当前位置: 首页> 淮北民生> 正文

我的珍宝

  深秋的午后,阳光斜斜地照进老城区一间不起眼的工作室。七十三岁的钟表匠李卫国正俯身在工作台前,小心翼翼地拆卸一块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怀表。桌面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镊子、螺丝刀和放大镜,空气里弥漫着机油和旧金属混合的特殊气味。

  \"每一件旧物都在等待被理解。\"李师傅说话时,眼睛始终没有离开手中的零件,\"这块表是一位老先生送来的,是他父亲留下的唯一遗物。停了二十年,现在我要让它重新走动。\"

  在这个追求新潮与效率的时代,李师傅的工作室像一座孤岛,守护着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技艺与记忆。

  **时光的守护者**

  距离李师傅工作室三条街外,有一家开了三十年的旧书店。店主赵明慧是李师傅的老朋友,她的书店里收藏着近五万册旧书,最早的可追溯到民国时期。

  \"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守着这些'废纸'。\"赵明慧轻轻抚过书架上一排泛黄的《万有文库》,\"但每本书都承载着一段历史,一个灵魂。你看这本《诗经释义》,页边有读者七十年前写下的批注,书页里还夹着一片早已干枯的枫叶。\"

  说话间,一位年轻女孩走进书店,递给她一本用牛皮纸仔细包好的书。\"赵阿姨,这是我爷爷让我送给您的。他说这本书在您这里,会比在他那里更有意义。\"

  打开包装,是一本1953年出版的《呐喊》,扉页上有原主人的签名和日期。\"这是珍贵的初版本啊,\"赵明慧推辞道,\"太贵重了,我不能收。\"

  女孩摇摇头:\"爷爷说,您才是这些书最好的归宿。他说书不是用来收藏的,是用来传承的。\"

  这样的场景在旧书店里时常上演。赵明慧说,这些年她最大的收获不是书籍本身,而是这些书串联起的人间温情。

  **定格的记忆**

  在老城区另一头,\"我拍的不是建筑,是记忆。\"陈朗说,\"去年我拍到一栋即将拆迁的石库门房子,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特意从养老院赶来,就为了在老家门前留个影。她说那里有她六十年的回忆。\"

  陈朗的电脑里存着数万张照片,每一张都标注了详细的时间地点。\"这些照片现在看也许普通,但五十年后,可能就是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。\"

  他的摄影项目开始于五年前,当时他偶然拍下了一条即将改造的老街。半年后故地重游,整条街已面目全非。\"那种失落感让我意识到,有些东西一旦消失就再也找不回来了。\"

  **修补时光的人**

  回到钟表匠李师傅的工作室,墙上的老式挂钟敲响了四下。一位中年男子推门而入,手里捧着一个用红布包裹的物件。

  \"李师傅,我母亲的梳妆匣修好了吗?\"

  李师傅点点头,从工作台下取出一个精致的木质梳妆匣。匣子边缘原本有多处磕碰,镜子上也有裂痕,如今都已修复如初。

  \"镜子我特意找了老工艺人手工磨制的,和原来的质感一样。\"李师傅说,\"抽屉的轨道也修好了,上了蜂蜡,开合应该很顺畅。\"

  男子轻轻拉开抽屉,眼睛突然湿润了:\"就是这个声音...我小时候经常听母亲开这个抽屉。她去世五年了,这个声音让我感觉她还在。\"

  李师傅默默递过一张纸巾:\"物件之所以珍贵,就是因为承载了人的情感和记忆。我的工作,就是让这些记忆能够延续。\"

  **城市的记忆**

  夜幕降临,老城区的灯火次第亮起。李师傅锁上工作室的门,沿着青石板路慢慢走回家。这条路他走了六十年,每一块砖石都熟悉得如同老友。

  路过赵明慧的旧书店,灯还亮着,几个年轻人正在里面翻阅旧书。陈朗背着相机从巷口转出来,看来又拍到了满意的作品。菜市场已经收摊,只剩下几个清洁工在打扫。

  \"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搬去新区住大房子。\"李师傅站在巷口,望着这片他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城区,\"因为这里不只是一堆旧房子,它是活的历史,是这座城市的根。\"

  他说,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心中的珍宝——可能是祖传的一块表,可能是一本批注过的旧书,也可能只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。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,串联起来就是一部生动的民间历史。

  \"真正的珍宝,不是价值连城的古董,而是那些承载着真情实感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寻常之物。\"李师傅的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沉静,\"它们提醒着我们来自何处,又将去向何方。\"

  晚风吹过,老街两旁的老梧桐树沙沙作响,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往事。而在城市的另一个角落,也许正有人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尘封已久的木匣,开启一段被时光掩埋的记忆。这些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\"珍宝\",如同夜空中的繁星,虽然微小,却共同照亮了我们的精神家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