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云南省西北部苍翠的群山中,隐藏着一个被时光温柔以待的村落——忘忧村。这里没有密集的通讯信号塔,没有喧嚣的车流,甚至没有一块显眼的广告牌。通往村子的最后一段路需要徒步完成,蜿蜒小径两侧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和随风摇曳的野花,仿佛是一道天然屏障,将现代社会的喧嚣与焦虑隔绝在外。
忘忧村得名于一个古老的传说。相传明代末年,一位厌倦了官场倾轧的文人隐居于此,种下第一棵茶树,并写下“此间无所有,唯青山绿水可忘忧”的诗句。数百年来,这个名称不仅保留下来,更逐渐演变成一种真实的生活哲学。目前全村七十三户人家中,八十岁以上老人有二十六位,九十岁以上有九位,年龄最长的李阿婆今年已经一百零三岁,仍能坐在屋檐下熟练地编织竹筐。
村庄的日常生活遵循着古老的节律。清晨五点,炊烟伴随着鸡鸣袅袅升起,村民们用山泉洗漱后便开始一天的劳作。男人扛着锄头走向梯田,妇女们提着竹篮前往菜园,孩子们则沿着溪流跑向村口的小学堂。这里保留着完整的传统农耕体系:水稻采用鱼稻共生的古法种植,菜园完全依靠自然肥料,后山的茶园更是遵循着世代相传的有机种植方式。
“我们不是拒绝现代文明,而是选择更适合的生活方式。”村中最年轻的教师杨文彬这样说。这位二十七岁的大学毕业生三年前选择回到故乡,在仅有一间教室的村小任教。“在这里,孩子们认识每一种草药,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,他们可能不会做奥数题,但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。”
村庄中央的古榕树下是信息交流中心。每天傍晚,村民们会自发聚集在这里,分享当天的收获与见闻。没有智能手机的干扰,人们面对面交谈,孩子们在周围追逐嬉戏。村委会主任赵建国告诉记者:“我们村有个不成文的规定,每周三晚上是‘无电日’,大家点起油灯,要么一起整理农具,要么听老人讲故事。最初是为了省电,现在成了最重要的情感纽带。”
让外人惊讶的是,这个看似与世隔绝的村庄其实有着独特的对外开放方式。每年春秋两季,忘忧村会举办“农耕体验周”,邀请外来者参与农事活动。参与者白天学习插秧、采茶、制陶,晚上住在村民家中,真正体验村庄的日常生活。这项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,但要求参与者完全遵守村庄的作息规律。
“最初是几个迷路的背包客偶然来到这里,后来口口相传,越来越多的人想来看看。”村民王大姐家的客房每年都住满体验者,“城里人刚开始都不习惯早睡早起,但没过两天就爱上了这种生活。有个上海来的白领说,在这里睡三天比吃任何安眠药都管用。”
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挑战。年轻一代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求学工作,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。为此,村里成立了手工艺合作社,将村民制作的竹编、土布、茶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城市,所得收益反哺村庄建设。更令人惊喜的是,最近两年已有六位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,其中就包括在省城学过酒店管理的“90后”姑娘林雪。她将自家老宅改造成民宿,却坚持不安装Wi-Fi,只在每个房间准备了当地文史书籍和手工制作的文具。
“现代人不是不需要科技,而是更需要找到平衡。”林雪一边擦拭着窗台上的陶罐一边说,“客人刚来时都会焦虑找信号,但两三天后就开始享受这种断开连接的状态。有个客人说,他在我们村三天想通的事情,比在城市里三个月还多。”
暮色渐浓,村庄升起缕缕炊烟。溪边传来妇女捶打衣物的声响,空气中飘散着灶火点燃艾草的清香。几个老人坐在石阶上抽着旱烟,闲聊着今年的收成。在这个被高山环抱的村庄里,时间仿佛流淌得格外缓慢,却又格外充实。
忘忧村的存在,仿佛是现代生活的另一种答案。这里没有高科技的便利,没有丰富的娱乐选择,却有着城市中稀缺的宁静与从容。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生活本质时,这个深藏山中的小村庄正以其独特的方式,讲述着关于人与自然、传统与现代如何和谐共处的故事。或许真正的“忘忧”,不在于逃避现实,而在于找到内心与世界的平衡点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淮北新闻网 于 2025-09-14 15:46:16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huaibei.me/wen/8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