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深处,一场别开生面的庭审正在进行。没有庄严的审判庭,没有高高的审判台,取而代之的是无垠的绿野、呼啸的风声和几名法官身下安静的骏马。这就是被当地牧民亲切称为“马背法庭”的流动审判点,而其中一匹名为“阿巴嘎黑马”的骏马,不仅是法官们忠实的交通工具,更成为了草原司法为民、深入基层的独特象征。
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草原上,旗人民法院的法官宝音德力格尔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开始忙碌。他们仔细检查着案卷材料,将国徽、卷宗、笔记本电脑和便携式打印机小心翼翼地捆扎妥当,最重要的伙伴——那匹雄健的“阿巴嘎黑马”也已备好鞍鞯。今天,他们要骑行数十公里,前往偏远的牧点,调解一起持续已久的草场边界纠纷。
阿巴嘎黑马,是产自本地的优良马种,以其耐力强劲、性情温顺、适应恶劣环境而著称。在交通不便的草原牧区,汽车往往难以抵达每一个需要司法的角落,而这些矫健的骏马便成为了连接法律与牧民之间最可靠的桥梁。法官们骑着马,驮着国徽,走到哪里,国徽就挂在哪里,法律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。帐篷前、敖包下、蒙古包旁,都能成为临时法庭。
经过几个小时的骑行,宝音法官一行抵达了当事人所在的牧区。看到法官们风尘仆仆地骑马赶来,原本情绪对立的双方当事人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。法官们没有急于开始程序性的庭审,而是按照草原的习俗,先受邀走进蒙古包,喝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,用牧民间熟悉的方式拉家常,了解双方的真正诉求和背后的故事。
短暂的休憩后,庭审正式开始。法官们找了一块平坦的草地,将鲜艳的国徽郑重地悬挂在越野车车门上,一个简易而庄严的审判庭便布置完成。宝音法官身着法官袍,居中而坐,书记员在一旁打开电脑记录。双方当事人和闻讯而来的牧民群众围坐在一起。
庭审过程中,法官们充分运用双语优势,交替使用流利的蒙古语和汉语,确保每一位当事人都能毫无障碍地理解法律程序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。他们不仅讲法条,更结合草原上世代相传的习惯和“约孙”(道理),耐心细致地做双方的思想工作。那匹阿巴嘎黑马静静地在一旁吃着草,仿佛也在聆听着这场关乎公平正义的对话。
经过法官们情、理、法相结合的深入调解,原本固执的双方当事人终于放下了成见,互谅互让,就草场划分和使用达成了和解协议。书记员当场用便携式打印机打印出调解书,双方签字捺印。一场可能激化矛盾的纠纷,在马蹄声带来的法庭上得到了圆满解决。
“马背法庭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,是内蒙古地区司法工作者为了适应地广人稀、交通不便的特殊地理环境,而创造的巡回审判方式。它继承了“枫桥经验”的精神内核,变“坐堂问案”为“主动出诊”,将司法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延伸到“最美零距离”。对于许多居住在偏远地区的牧民来说,马背法庭就是他们“看得见、摸得着”的公平正义。
如今,虽然草原上的交通条件已大为改善,汽车、摩托车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马匹,但在一些极端偏远、车辆无法通行的区域,马背法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它不仅仅是审判方式的延续,更成为一种司法为民的深刻诠释和文化符号。阿巴嘎黑马,作为这一独特司法实践的直接参与者和见证者,它的蹄印,深深地烙印在草原的每一寸土地上,也烙印在牧民们的心中。
夕阳西下,宝音法官和同事们收拾好行装,骑上马踏上了归途。背影融入金色的余晖,逐渐远去,只留下清脆的马蹄声在空旷的草原上回荡。他们完成了又一次普通的巡回审判,而对于那户牧民来说,他们带来的是一场纠纷的终结和对法律更深的信任。马背驮起的不仅是法官和国徽,更是沉甸甸的司法责任与人民情怀。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,法治的力量,正以这种最传统又最温暖的方式,如同春雨般,无声地滋润着每一个角落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淮北新闻网 于 2025-09-16 10:25:06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huaibei.me/wen/834.html